配资公司介绍 迟福林:大变局下的中日韩经贸合作
■迟福林
2025年是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启动26周年。2024年5月在首尔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,三国重申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期愿景,同意加速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。2025年3月,中断了5年多的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重启具有特殊意义,会议强调RCEP透明、顺畅、有效实施的重要性,并承诺为此通力协作。
自由贸易:中日韩经贸合作的重大选项
第一,全球地缘格局变化下的中日韩合作。近年来,受全球地缘博弈冲击,中日韩合作正处在“不进则退”的关键节点。
2021—2024年,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规模从约8500亿美元降至约7370亿美元,下降13.5%;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从19.4%下滑至16.5%,明显低于欧盟(65.7%)和北美(40.1%)的水平,也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(56.3%)。
日本对中国和韩国贸易下滑最为明显,成为区域合作的突出短板。2024年,日本对中国贸易约为2917亿美元,较2019年水平下降了约4.0%;同年,日本对韩国贸易约为775亿美元,较2021年下降7.8%。
日韩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出口限制,导致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。半导体相关产品占区域内贸易比重达22.3%,是三国间贸易的最重要支柱。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市场占韩国半导体出口的45.0%,到2024年底,这一比例下降至35.7%。
第二,提速自由贸易合作进程。美国对日韩汽车、钢铁等关键行业征税严重冲击美日韩经贸关系基础。2024年,韩国和日本分别位列美国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。据有关部门评估,美国加征25%的关税将导致日本汽车出口量下降18%—22%,国内汽车产量减少约150万辆/年,年度经济损失预估达约1060亿美元;其还将使韩国零部件企业利润率压缩3—5个百分点,约三成的韩国中小供应商面临退出市场风险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配资公司介绍,中日韩重启并提速自贸合作进程,不仅是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现实选择,更是维护区域产供链安全稳定和自由贸易秩序的关键之举。今年3月举办的中日韩第13次经贸部长会议重申三方将致力于“营造自由、开放、公平、非歧视、透明、包容、可预测的贸易和投资环境”,为三国经贸合作提供了稳定预期。
第三,实现中日韩自贸协定的突破。争取在年内实现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突破,已成为三国深化自由贸易合作的共同需求。自2012年谈判开始,中日韩自贸协定历经16轮谈判但仍未落地,导致三国潜在合作势能长期受限,难以形成相互比较优势的合力。面对全球的新形势、新挑战,中日韩提速促成高水平三边自贸安排,其必要性、紧迫性不减反增。
着力扩大关键产品和服务业的市场开放,加强中日韩市场规则标准的“软联通”。作为全球第二、第四、第十二大经济体,中日韩三国GDP总量占全球约24%,制造业产出约占38.5%。一旦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,不仅将形成更具韧性的区域增长极,也将为全球贸易注入确定性。研究测算,中日韩自贸协定达成将为三国GDP带来0.3%—1.1%的增量;IMF预测,到2030年,中日韩三国将贡献全球25.6%的增长。
引领作用:中日韩在RCEP区域合作中的重要角色
第一,中日韩在RCEP合作中的重要作用。中日韩是RCEP区域经贸合作的最大优势。在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上,中日韩三国GDP、制造业增加值占RCEP的80%以上,三国RCEP区域内贸易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约55%,部分高技术制造品贸易RCEP市场占有率约70%。中日韩在维护区域生产网络稳定与塑造区域贸易格局中发挥着“压舱石”作用。
中日韩也是RCEP区域经贸合作的突出短板。尽管RCEP首次在中日韩之间建立了自由贸易安排,但三国在货物贸易、服务贸易、投资等关键领域的自由化程度和规则制定水平仍然明显滞后。以关税为例,2025年中国在RCEP框架下对日本和韩国的商品“零关税”覆盖率分别仅为29.2%和45.1%。中日、日韩之间最终需利用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83%—88%的“零关税”覆盖率,关税减让承诺也低于90%的RCEP整体水平。
第二,推动RCEP框架下中日韩与东盟的合作。中日韩通过资本、技术、知识等要素的供给支持东盟工业化进程,在打造东盟“增长中心”中实现区域的合作共赢。数据显示,过去10年,东盟与中日韩贸易规模从约7270亿美元增长至1.13万亿美元,增长约56%,占东盟贸易总额比重从28.7%升至32.1%;同期中日韩对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350.7亿美元增至444.4亿美元,增幅达26.6%。
中日韩要共同扩大面向东盟的市场开放和能力建设。例如,中日韩可合力提升面向东盟的“零关税”商品覆盖度,支持各自国内企业扩大原产于东盟的优质商品及服务进口。同时,合力向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等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能力培训、技术援助、信息渠道等项目,增强东盟地区中小企业利用RCEP的能力等。
第三,中日韩自贸区有条件促进RCEP与CPTPP部分规则的对接。以中日韩“小多边”自贸安排的突破,带动RCEP“大多边”自贸标准的提质升级。中国已申请加入CPTPP,韩国在考虑申请加入CPTPP。建议在三国自贸协定谈判中,率先布局RCEP尚未完全覆盖的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新兴贸易议题,以及知识产权、国有企业、政府采购、竞争政策、透明度等高标准规则。
随着中日韩自贸协定标准水平的提升,其将成为RCEP与CPTPP之间的“共同地带”,为二者的对接融合提供现实和制度基础,助力亚太自贸区远景的实现。
中国大市场:中日韩自由贸易的重要条件
第一,中国大市场将为日韩发展带来潜在增长空间。2024年,中国服务型消费占比为46.1%,预计还有15—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。尽管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%,但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%,预计还有15—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。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30%,至少还有20—3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。未来5—10年,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新增市场,将为东北亚创造巨大的市场机遇。
2024年,中国从韩国与日本进口货物达到1815亿美元与1562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美国从日本和韩国进口货物的规模分别为1520亿美元和1355亿美元,中国进口日韩产品规模比美国高出17.5%。从主要产业看,中国仍是日韩半导体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,日本对中国半导体出口占比达到33.0%,是对美国出口的4.5倍;韩国对华出口占比达35.7%,是对美国出口的14倍。
第二,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是三国合作潜力释放的突破口。近年来,中日韩三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不断增强。尤其是中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,扩大开放,减少负面清单管理措施,为日韩在研发、旅游、康养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合作提供重要条件。
2024年,中国服务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,达1.06万亿美元,其中,服务贸易进口约为6100亿美元。2023年,中国进口日韩服务贸易总额约376亿美元,占中国服务贸易总进口的8.7%。据测算,若中日韩三国间服务贸易占比升至全球平均水平,将创造超1300亿美元的市场,三国服务贸易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。
中日韩可率先在医疗、养老、文化、教育等服务领域扩大市场开放、提升自由贸易合作水平,探索教育经历、专业资格与执业资质的相互承认机制。
第三,中国单边开放是日韩分享中国大市场的重要机遇。以汽车领域关税下降为突破,增强中日韩共同应对美国贸易战的合力。在RCEP框架下逐步放开汽车零部件、半导体、化工材料等日韩高端制造品进口。在美国加征汽车与钢铝关税的情况下,中国对日韩降低汽车关税,可以增强日韩对华市场的产业联系。
在医疗、养老、环保、文化旅游等中国对日韩服务需求较大的领域,建议制定扩大进口清单。在服务规则、监管措施、管理方式及标准互认等方面加强与日韩服务市场的对接,打造中日韩服务大市场。
[作者系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]配资公司介绍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